《新春第一课》观后感

时间:2023-04-24 18:44:32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14篇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14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春第一课》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1

“叮叮当当,叮叮当当”。嘿!铃声响了。同学们兴高采烈的走进了教室,李老师精神抖擞的打开白板和我们一起观看“20xx年新春第一课”。

“弘扬传统文化,热爱美丽宜昌”。我们宜昌有着历史优良传统,过年时爆竹声声响,舞狮采莲闹新春。美丽的宜昌有着美丽的山水文化,西陵峡、山峡大瀑布、大老岭、后河森林公园、柴埠溪……有著名的水电文化,宏伟的三峡大坝、葛洲坝那数一数二的高级水电工程,世界闻名。

宜昌有着名人巴土文化,周立荣是长阳土家人,他挖掘巴土文化的精髓,20xx年成为新闻重大人物,恋歌声声唱巴土,20xx年9月他的作品《巴土恋歌》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他还担任了宜昌副主席,但他还是继续传承巴土文化,打造梦幻土家。

那铿锵有力的峡江号子,在胡振浩爷爷口中流出,他是秭归人,于1986年当上了教师。1988年前当了船工号子,他以前在江边的时候,经常听见纤夫唱号子,现在没有了,他想是让我把这号子声传下去,还是把它带到土里,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在他的努力下,从秭归唱到了北京,后来再拍号子的MY时在相机前与世长眠,但这号子声已经传到大江南北,传到同学口中了,他是我们永远的峡江号子王。

三国文化赫赫有名,在宜昌就有当阳古战场。汪国新他是我国的一级画师,他手中的关公真是正义凛然,他在拜访小学时带领学生们读三国,写三国,聊三国,看三国,画三国,品三国。还举行关公文化万里行活动,他的画笔三国情,三国文化就这样弘扬下去。

巴楚文化又名土家文化。跳丧,巴山舞,出嫁时哭嫁……这民族文化在宜昌的各个县城里都流传着。

在湖北武汉与四川的重庆的两座城市之间,有一片美丽清晰,环境优雅的地方,那就是宜昌。宜昌未来将会变得更好,这梦想之城的召唤下,使更多投资商人进入宜昌。3年后宜昌便变成不一样的宜昌,5年后你将入住这奇丽的城市。

让我们一起弘扬传统文化,热爱美丽宜昌。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2

一个良好的家风家训,足以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良好的家风家训,需要人们来弘扬,去传承。而让人履行良好的家风家训或许并不简单。而保持一颗诚信的心更是难上加难!

但有一个人他说他要一辈子履行他以前许下的诺言,恪守诚信之道。他叫李元成,年轻的时候当过兵,在部队时,他与战友付先根约定,上前线打仗时,如果其中一个人牺牲,另外一个人就要负责照顾那个人的父母。但他们没想到,当时的一个约定,竟然成为了现实。几个月后,战友付先根倒在了沙场之上。他说他会去照顾战友的父母,起初其他人都不相信。而在一年之后,他退伍回家,他回到家后第三天,便就去照顾战友付先根的父母,并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而他也亲切的叫着战友的父母,叫他们“伯伯”和“刘妈”,他将他们视作自己的亲生父母般照顾,让他们十分感动。而天有不测风云,战友付先根的弟弟付先强被电老虎夺去了生命。他更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更细心地照料战友的父母。他说要一辈子履行承诺,一辈子默默奉献。

恪守诚信之道,诚信,一个纯朴的家风,需要人们去弘扬它。而他却仍义无反顾的去一辈子履行,去完成,就是因为那一个微不足道的约定,他将其视作珍宝,去保护,去珍惜。他是把他们的开心转化为自己快乐的源泉。诚信是一个极其渺小而又伟大的词语。一些人只会纸上谈兵,而不去实际行动。而诚信又是一个良好的家风家训,它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或许有些人永远都不会明白,他为什么要去履行承诺,那是因为他出于自己的良心和他那一颗纯朴的诚信之心。而承诺似乎看不见,却又感觉触得着。而默默奉献却是他最常做的事情,他将所有的精力都付给了战友的父母,都只是因为诚信。

诚信之道,将会伴随越来越多的人的成长,而诚信之花,将会开满世界各处,让各种地方洋溢着“诚信”二字。

家风家训只会教育我们,督促我们,而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家风家训,而我们只能依照家风家训,去努力完成,努力实现。而一个良好的家风家训,能使我们更好的积累知识不断进取。

诚实,诚信,做一个诚实的人,努力恪守诚信之道!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3

男人的肩膀担着一片天,这片天,叫作承诺。

他是一位上过战场的铁血军人,亦是一位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承诺的男人,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是同乡是战友,宛若兄弟,战争前夕,将各自父母托付给彼此,一个口头承诺,用一生来履行。不是父母,胜似父母,战友牺牲,他毅然决然照顾着失去儿子的二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但充实的是心灵,他获得的是超越亲情的温暖。他从没想过放弃老人,他只是努力让老人过得更好。

在他事业小成,老人安康,全家其乐融融之时,一道晴天霹雳,划破了这宁静的一切,老人的二儿子,战友的亲兄弟,意外身亡,两位相继离世的战友,竟是亲兄弟,上天开了个玩笑,一个令人无法接受的玩笑。祸不单行,两位儿子的逝去,让孤苦无依的老人宛如遭了一击重锤,精神彻底崩溃,长年辛苦劳作遗下的暗疾一下子爆发出来,新病旧病加身,老人的身体也虚弱不堪,老人的世界破碎了。他知道一切安慰在丧子之痛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他所能做的只有用行动来修补老人支离破碎的世界。一个真正的男人不会让承诺变成敷衍和谎言。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不是子女。但他用事实证明这句话并不是绝对。他的肩上担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重担,亲生父母,岳父岳母,战友父母,妻子儿女,四个家庭,他必须要承担这一切,因为他是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一个家甚至一个国的顶梁柱。他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人,所以上天也没有抛弃他。他坚守承诺,所以他不会被压垮。他撑起了一片天,但他不是英雄,他只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他是家中后辈的榜样,更是社会上所有人的榜样,我们已不再稚嫩,我们也要为自己的承诺负责,或许曾把承诺当作戏言,但那只是不成熟的我们,如今,逐渐长大的我们,也应该担起那片叫作承诺的天。他所带动的家风,影响的是不仅仅只是一个家的人,也同样带动着我们,他影响的是一个国家。

承诺不是法律上的约束,也不是道德上的规范,只是一个男人应该也必须担起的天。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4

小时的她,为不能读书而深深困扰;青年的她,为维护女性人权贡献了一份力量;长大的她,更是将满腔热血投入到了革命当中。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二日,她英勇地牺牲了,但在二十一年后,她却深深地铭刻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但在那二十一年,甚至从赵一曼的儿子——宁儿出生的那一刻起,对他来说,这个母亲就并不称职。赵一曼将一生大部分的时 ……此处隐藏5247个字……是每周在劲松桥下收废铁的辛劳,是每月省吃减用汇款两百元的坚持。是什么替他在清晨里御寒保暖?是什么为他在辛劳时消除疲倦?是什么支持着他14年从未间断的捐赠?是爱,是他心中熊熊燃烧的爱,是他血脉里不停沸腾的爱。这份爱跨越千里阻隔,这份爱翻越千山万水,这份爱给予千百孩子温暖。无论距离有多远,有爱就有温暖。

聚四海之爱,载千百希望。她是开在长阳资丘的雏菊,撒满山野,遍地留香。她用五百多个假期翻越无数座山走遍十四个村只为将希望带给每一个贫困学子,十年网络助学,她筹款81万元,帮助了458个贫困生,十五年的艰苦支教,她让资丘的孩子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她叫刘英发,她就是带来希望的英子姐姐。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十年网络助学,英子姐姐从未放弃,即使父亲病重,大哥瘫痪,她依然带着满腔热血,一颗爱心坚持不懈地汇聚着各地的爱,将希望带向资丘的深山。她用爱凝聚着四海的力量,她用爱传递着未来的希望,她向世人证明有爱就有希望。

他们的生命不像牡丹般雍容华贵,却似雏菊一样馨香高洁。他们简单的生活,默默地奉献,将爱的种子洒向人间。他们用爱让孩子们迎来春天,他们用爱让孩子们的未来充满希望。十几年的时间,十几年的善举,十几年的爱,将千里的温暖传递,将千百的希望点燃。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12

阳光,一路轻跃,在生命的四季里,编织那个最美的岁月童话,摊开手心,小心翼翼,掬一捧耀眼的光,心中,悄然开花。

是你,用岁月沉淀下来的亿万光年,谱写出了一册册家史。袁裕校,用历史为我们证明了他的存在,用时间证明了他家庭的存在。一件件古董,一件件珍器,一件件用心收集的木器,竹制品,七八十年代的缝纫机,古老的煤油灯,还有载有我们爷爷奶奶辈儿的辛酸血泪史和奋斗史的粮票和邮票。以前的.我们只是听说过粮票油票布票的存在,却总是无法想象爷爷奶奶,在为我们阐述他(她)们青春时的痛苦欢愉和无奈。因为在这之前,我们也没见过它们,也不知道它们长什么样子。当坐在报告厅,亲眼目睹了袁裕校为后人为历史也为他自己留下来的这些时,我们顿时感知到了上辈儿所经历过的艰辛生活。看着一张张褶皱的粮票时,我知道,粮票的背后,一定承载了上辈人说不完的故事。是袁裕校,让我明白了,我们祖先的艰辛,也是他,让我知道了现在生活的美好,让我懂得了珍惜。

是你,用肢体和心灵的美丽,向全世界展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以及特殊艺术与人性之美。邰丽华,你是独一无二的千手观音。作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你有百只手千只手万只手,帮助了无数的聋哑残疾儿童。你,给了他们重生的希望和梦想,还有熠熠生辉的生命。如果说艺术的境界就像海洋,需要用一生不断去跋涉,搏击那种惊涛骇浪,那么人生的过程却如湖水,只要能容人浅浅地濯足,体味之中静谧的清冽。如果说,一个人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都是因为某件事物的独特意义与自己精神取向中的某一敏感区域“触电”,那么,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次“触电”来自欣赏你的舞蹈,你用痛苦和坚持走过青春,用艺术写下了你的辛酸与奋斗。你用你坚强不屈的意志为我们证明了你的存在,宜昌的存在,和大中华的存在。是邰丽华,让我明白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生存的道理,也是她,让我懂得了执着与不懈,让我知道了奋斗。

那些被唤醒的记忆,沿着荧屏上一张温和的脸,重新附上灵魂。一路走来,那不熄的生命之光,在涌动,在窜逃,在永不停息……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13

如果说家庭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如果说家庭是一株苍翠繁茂的大树,如果说家庭是一只翱翔天际的雄鹰,那么,家风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就是那深扎的树根,就是那扇动的翅膀。没有家风,家庭的动力便化为乌有;没有家风,家庭的美丽便日暮途穷。孟子曾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家风就像一个家庭的度量衡,权衡着家的魅力。看完《新春第一课》这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我感悟颇深,让我真正明白了何为家风。

《新春第一课》以“传承家风家训,践行核心价值”为宗旨,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肺腑,充满人情的故事。

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在宜昌生下了她唯一的孩子,宁儿。一封迟到二十一年的家书充满了一位坚贞不屈的巾帼英雄深深的母爱,诗中写道“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这一句是多么的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封1936年8月2日于囚车里写的家书,虽然没有“家风”这两个字眼,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股正义,乐观的家风。尽管赵一曼与宁儿只在1930年4月有过唯一一次合影,宁儿8岁时就失去了母亲,但我相信,宁儿的母亲赵一曼与宁儿的父亲陈达邦所营造的家风,一定会激励宁儿的成长,优良的家风不会被历史长流所泯灭。

《新春第一课》不但讲了英雄的事例,还讲述了许多现代人们在家风方面的佳话,比如受家风影响的红十字青少年志愿者代表师楠,激励全家作画的年余耄耋之年的杨启发,照顾战友父母的李元成,拾金不昧的余佳琪,孝敬老人的罗必炎,美德少年李熠辉这一个个有声有色的故事无不让我感动。

家风就是一个个无言的教诲,教诲着人们走向光明,教训着人们学会生活,她犹如一簇埋藏于心底的圣火,燃烧了人心的贪婪,燃烧了人性的罪恶。愿让家风成为无言的教诲,永远教育着我追寻完美的自我!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14

今天在学校里,我和同学们共同观看了《新春第一课》,这次的主题是“环保”,它随处可见,就在我们身边。

在我们的身边有一群普通人,他们不分男女老少,有父母带着孩子的,也有同学朋友结伴成行的,他们组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体,有着一个有趣却很朴实的名字—“三峡蚁工”,他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公益组织的一员。蚁工的身影活跃在每一个节假日,坚守在长江边,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们总是在江边捡拾那些不注意而随意丢弃的垃圾,劳动磨损的手套,汗流浃背的身影,就是他们努力的证明。每一次的活动结束了,江边就会多出十几袋满满的垃圾,他们在为那些随随便便的行为做出弥补,用行动告诉那些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的“凶手”,爱护环境,从我们做起。

在美岸长堤的小区里,有几个硕大的垃圾箱摆放在小区的正门口,它们并不像普通的垃圾箱一样肮脏,而是十分干净,摆放的也十分整齐,为什么这些垃圾箱会这样呢?因为这些垃圾箱并不是普通的垃圾箱,而是环保垃圾箱,每个垃圾箱的上面都标有投放的垃圾种类,例如: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电池、烟头)、塑料垃圾、废纸垃圾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举动,却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小区里的业主们都热情参与这项活动,为身边做出榜样。

虽然这两个故事,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看似不起眼,而又平凡的一些小事,反射到我自己身上,却觉得自己做的并不够,平时在我们的生活中,垃圾都是没有进行分类,混合在一起的,不仅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工作负担,而且也污染了环境,因此我深感惭愧。妈妈告诉我,原来在我的身边已经有阿姨和小朋友参加了“三峡蚁工”,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用行动去爱护环境,去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积极参加这些公益环保活动,用自己的双手去守护我们的大自然,用行动去影响我们的身边人!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