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书心得

时间:2023-04-22 10:20:17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14篇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14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傅雷家书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1

《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夫人写给他们孩子的家信摘编,是一部最好的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看了《傅雷家书》后,我一直很羡慕傅聪和傅敏,因为他们有这样一对父母。

傅雷和他的夫人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望子成龙,但他们“望”的方式不一样。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心态十分扭曲,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甚至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赚钱的工具。我们都熟悉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他的父亲就是这样。贝多芬在小时候就显现出他的音乐天分。他的父亲,一个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急于把他训练成一个像莫扎特一样的音乐神童,以便他享受荣华富贵。

于是,贝多芬被迫学习钢琴,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稍有不遂,即遭毒打。邻居们经常看到这个孩子抽泣着睡着。贝多芬就是在这样黑暗的童年成长起来的,可是他的父亲最终还是没有把他培养成一个像莫扎特一样音乐神童。许多中国父母似乎把贝多芬的父亲当作典范了,在应试教育和父母的双重压力下,有些中国孩子苦不堪言。幼儿园就开始学唱歌、跳舞、乐器、画画;一年级就要上奥数班;一放假就得去参加各种竞赛……一些孩子稍稍做不好,父母抡起胳膊就是一个耳光。

为了一份好工作,为了一个好未来,父母们花尽了心思。虽然世界上所有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的十全十美,但是他们有没有为孩子的心情想过?要是人到中年,才发现自己的童年是多么艰苦,要如何去弥补这些流逝的时光?并不是一味地玩耍就可以出人头地,但也不是乏味地学习就可以成龙成凤。我呼吁天下父母都看一看《傅雷家书》,打骂解决不了问题,要培养孩子得教子有方。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2

拿起这本也许并不太重的书,却觉得沉沉的。了解过傅雷,为他的含冤自杀而感到同情,傅雷在学术上是一位学者,在家里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这些家书,有三层资料,第一层是傅雷作为一位普通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表达四年、关怀之情;第二层是傅雷与儿子如同益友,知己般倾心地交谈,讨论艺术;第三层就是傅雷作为一名品德高尚、学识丰富的知识分子,认真引导儿子要具备高尚人格和艺德,启发儿子的爱国情、民族情。

《傅雷家书》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提升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在风云暗涌的年代里,傅雷透过书信亲子爱子,传达出一种高尚的品质。

爱子之情本是人间常情,而傅雷却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把亲情放在第二。读了《傅雷家书》,能够看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也更突出了傅雷在艺术造诣高深,在生活对朋友爱惜尊重,政治上关心国家发展,又如益友、知己般与儿子平等探讨艺术的多个方面的个性特征,并且还能从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中获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体会父母之爱。可能如傅雷那样,对我们有着一颗期盼之心,期望我们成人成才,有一份浓浓的、毫无保留的爱。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我们就会发奋学习、成人成才。

这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的艺术学术修养读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我们能够像傅雷一样从中体会做人、学习的道理。

认真品味这本好书,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亲情世界,明白不懂得的人情世态。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3

作为名人书信代表作中的典范代表,《傅雷家书》无疑曾被千万人品读过,也自然会有千百种体会。对我而言,和爸爸共读此书,也读出了别样的味道。

在学术和专业领域,傅雷是神一样的存在,造诣极深。而透过《傅雷家书》,我“看”到了一个亲和、民主、包容,既有大智慧,又有“凡人”情趣的父亲。例如,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这样说到:“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八卦,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能够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可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雷先生的风范,使我深深感到——都说“父子如兄弟”。

诚如是,傅雷先生树立了极好的榜样。以他的造诣成就,对孩子的教育却不是居高临下的“施威”,而是耐心细致的互动“絮叨”。我的爸爸也颇感慨,说作为父母,不可“恃才行凶”,虽然在礼仪辈分上有长幼之别,但在思想上要给孩子更多平等、尊重与倾听。

——都说“父爱如山”,我倒觉得父爱更应如海。无论父母多么望子成龙,都不宜在孩子学业不佳或身心成长等遇到挫折时焦躁斥责。

作为父母,不必“恃爱行凶”,“高山”仰望令儿生畏,孩子期待更多包容、理解、循序引导的“海”之胸怀。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傅雷”,我的爸爸虽然不是傅雷那样的名人,但他对我的培养与期待却是一样的深沉厚重……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4

傅雷家书作为中国文学上的名著,一经问世就引起了轰动,书信的内容涵盖各个话题,见解独到、点拨精辟,然而我们也知道傅雷夫妇因为无法承受压迫最后双双自尽,这不得不让我们对这些文人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悲叹。

我读傅雷家书时,从里面看到了这样一个关于傅雷夫妇处理事情的方式:儿子留学海外,傅雷夫妇并没有给儿子寄很多钱,而是希望他到了国外,自己去勤工俭学,去挣自己的生活费。反思我们现代社会,大多数孩子都是有着优越条件的,而他们的父母也摈弃了教育的本质,往往给与优厚的条件和经济基础,但孩子遭受溺爱之后,也往往害了孩子。他们无法经受挫折和困难,独立自主的能力也很差,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素养,也是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的。

教育是一个深刻的话题,我非常赞赏傅雷夫妇的处事方法,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案例。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5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 ……此处隐藏5679个字……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困难。这些书信,不但是亲人联结的纽带,也是傅聪与祖国联结的纽带。傅聪在国外,不管国内家庭的残酷遭遇,也不管自己背了多大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叛祖国,没有说过有损祖国的话,没做过有损祖国的事。所以傅聪信赖祖国、热爱祖国的精神,是与傅雷的教育分不开的。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13

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其长子是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本书将傅雷夫妇在儿子傅聪出国深造时的家信整理成一本书。信中全面地展示了傅雷夫妇与傅聪的精神交流,再现了傅聪成长的家教背景,展现了傅雷的家风。既有对文化艺术探讨,又有思想上的交流,还有生活琐事的"唠叨",厚重不失轻重,深刻不离日常,以小见大。篇篇家书是对儿子的惦念,也是对傅雷其人形象的再现!

这是一位爱国的父亲。文中"你的将来对中国音乐的前途有那么重大的关系,你每走一步,无形中都对整个民族艺术的发展有影响,所以你更应当战战兢兢,郑重将事!随时随地要准备牺牲目前的感情,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傅雷再三提醒儿子心系祖国,担起为国争光重任。在他看来,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展露出他充满忘我奉献精神的高远人生境界。除此之外,每当傅雷谈到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傅雷总能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在他长久的熏陶下,傅聪无论身在何方,其精神、血脉、思想,始终与祖国相连。

他是一位合格的文亲。“但是一个有些成就的人,即使事实上不骄傲,也很容易被人认为骄傲的(一个有些名加地位的人,就是这样难做人!),所以在外千万谨慎,说话处处保留些。”这句劝导,是傅雷人生中的切实体验,他吃过亏,因此不希望儿子重蹈覆辙。“我说了那么多,又是你心里都有数的话,真怕你听腻了,但也真怕你不肯下决心实行。”明知儿子听腻了,却仍要时时提醒,生怕他有半分松懈,这句话凝结着父亲朴素而又深沉的爱。除文化及文艺方面,就连生活上的琐事,傅雷都十分看重。

他觉得真正的强者不是在绝对高度上俯视他人,而是心怀天下,舍己为人的人,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修养是整个的,全面的;不仅在于音乐,特别在于做人――不是狭义的人,而是包括对世界、对政局的看法与态度。"“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拥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修养才是做一切学问之基础,不仅是狭义的做人,而是爱国,爱苍生,爱同胞等大是大非。

读《傅雷家书》,读的不单是家书,更是傅雷其人。家书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傅雷超凡的人格魅力。他,既狂放又能冷静,既率真又深刻,既高傲又不失谦卑,不卑不亢,铮铮铁骨。他身上所显现出的,便是中国典型文人的秉性,谦谦君子,德才兼备。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14

晚上的时候,偶拾《傅雷家书》,但是读序言和遗书,便要落泪了,及至家书,更是情不能自已,其间洋溢的仿佛尽是生命的乐章。几乎所有的父母———无论名人巨,还是凡人百姓,在谆谆叮嘱女注意衣食寒暑、关心身体之外,更多的是告诫他们如何堂堂正正做人,如何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清代封疆大吏左宗棠常抽空写家书告诫儿,务必勤学苦读,不要虚掷了宝贵的少年时光,务必保持克勤克俭的家风,不要忘本,不要骄横乡里,不得染上纨绔习气。清末状元张謇,经常写信教导在外求学的儿“人当有志气”,“志当存高远”。而《傅雷家书》更是把一位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尽自己责任的父亲的心灵展示出来,成为的“镜、“手杖”和丰富的精神养料,震撼了千万读者的心。《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傅聪的信件。洋洋万言,字字意涌动,阅者无不为傅雷教的精神感动。信中有对过去教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成才的人生真谛。

40年代上海孤岛时期,傅聪还未及学龄,傅雷就发现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便首先在家中由父母亲自担当起教育的责任,并在最基础的文化教育中,环绕着音乐教育这个中心。他亲自编教材,给孩制定日课,一一以身作则,亲自监督,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甚至因傅聪不吃青菜,专拣肉食,又不听父亲警告,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傅雷平时克己待人,对儿也就十分严格,但深含意,正是从小这样的教导,傅雷方能远赴重洋后,仍能专心艺术,不为外界侵染,最终成才。但是作为父亲,他时常为自己以前过于严厉而向儿忏悔,儿自然也是理解父亲的苦心的。写作这些家信时,傅聪已经长大外出,但是傅雷仍然希望“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因此,儿虽然已经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他永远是关的对象。他的这些关,不光是对儿幼时关的深情延续,更有着许多的延伸和扩展,每阅之,总在感动之余,给人无限启迪。傅雷家书》并不是一本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字里行间不仅是拳拳的父此之情,还有更多的人生领悟,宛如一个忘年的老友,娓娓道来岁月的感受。做父亲的在儿别离后,翻然想念曾经的许多遗憾,其实孩又何尝不是在别离后才更深的理解了那殷殷亲情。人世的无奈就在于此,只有失去才更知其美好,所以小别更显得弥足珍贵字里行间不仅是拳拳的父之情,还有更多的人生领悟,宛如一个忘年的老友,娓娓道来岁月的感受。做父亲的在儿别离后,翻然想念曾经的许多遗憾,其实孩又何尝不是在别离后才更深的理解了那殷殷亲情。人世的无奈就在于此,只有失去才更知其美好,所以小别更显得弥足珍贵。

傅雷说“我的文字太死板,太实,不够俏皮,不够轻灵”。而尽管他的作品不具备轻灵,他却具备另一种较之毫不逊色的文风,含蓄凝重.这种文风,只有呕尽心血,而又严谨求实的学者才能写出。他所写出的热,写出的生活,都让人感觉仿如耳边响着贝多芬的乐章,血脉里激昂着命运的音符。即便他以一种最平淡的父之辞写出的家书,也同样洋溢着这种让人心动难止的的感动。可想他对生活的热是充满艺术家气质的。我们理解了梵高的自杀,也同样理解了傅雷的弃世,尽管二者不同。然而当一个人的血液里充满了澎湃的激情为信仰和生活呕尽心血时,是很难面临一种崩溃的。这也许是对完美与现实冲突的一种折中。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