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3-03-15 01:57:04
边城的读书笔记

边城的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城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边城的读书笔记1

这里有山,有水,有人家,有那同一片蓝天下别样的桃源,没有都市的喧嚣。边城是淡的,很美,很纯,很远,像缥缈的白云,若隐若现;边城里产生的事也是淡的,它经不起大风,受不住大浪,只能有杨柳风轻;边城里的情还是淡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在似有若无中产生,结束,蒙着一层淡淡的喜,淡淡的悲,淡淡的羞,淡淡的情不自禁,淡淡的无可奈何……

青山依旧,绿水东流,变的只是那人、那时、那情。日常仍在继续,或许本身就注定1个无言的结局。实际,结局已不紧要,令人回味的是那不能称之为过程的过程——可喜,可爱,可恨,可恋。

边城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份无以言状的情,而是那份如诗如画,如痴如梦的景。边城的山水是隽秀的。山是不能没有竹的,边城的竹是深翠的,带有几分天然的灵气。还有开篇的“……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1个老人,1个女小孩,一只黄狗”,这是一种纯粹,简便的小城,“一”是其中纯净的主旋律。边城也是声音的世界,这里有草虫的清音,有傩送唱的把灵魂轻轻浮起的歌,有竹篁深处竹管清脆的小调,有竹雀杜鹃的鸣唱,有爷爷雄浑布满沧桑的古腔……这声音是属于边城的,起于淡,归于纯。它在边城的昨日响起,或许它将永远留在茶峒的文化里,是今日的茶峒,抑或昨日的茶峒?

边城的读书笔记2

昨晚看完了沈从文的《边城》,说不出的感觉,心里好像有点堵。庆幸自己生活在今天—— 一个可以不必再压抑情感、不再那么缓慢的时代。当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为边城的一员,呼吸着那里纯净的空气。

其实,了解一个社会的生存状况,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中最可明晰,虽呈现的是男女间的关系,可暴露的却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状况。男女间那源于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间隔着整整一部人类的艰辛历史。

美丽的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我们依然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那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

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的,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是的,他岂是在与自己的内心斗争?他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他怎能超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

福?—— 最后,老船夫带着一生巨大的遗憾走了,他无法把握女儿的幸福,亦无法把握孙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还能有第二条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吗?

其实,这岂是发生在一个边城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中国几千年来天天在发生的故事?那坐在溪边高岩上默想的又岂是翠翠?那难道不是千百年来无数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真的是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可那样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向往,因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类走出历史阴影的日子,那是人类不仅在物质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丰盈的日子——尽管路还很长,但值得人类不竭地追求和向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胆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悦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间那一点不古典、一点不含蓄的“我爱你”深深打动!竟至要流泪了——因为想到了翠翠。

边城的读书笔记3

《边城》讲述的故事凄美动人。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场面,但他细腻而且真实,描述着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人间往事,却透露着令人向往的淳朴民风,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心灵的一角。

《边城》里的人情亦如水,细水长流,却不是如水一样无色无味,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纯净。在阅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爷爷,一个坚强的老人,同样有着每一位老人都拥有的那份慈爱,为翠翠的未来担心,却从不把烦恼告诉她,只是紧锁在眉头里一个人承担。

我不由的感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结局或许不尽如人意,但不由得为祖孙间的关爱,兄弟间的情谊,男女间的感情而感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悠然的土地上孕育着这样一批有着淳朴,美好心灵的人。

边城的读书笔记4

人向往的是什么?

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是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有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 ……此处隐藏11864个字……翠。为了成全傩送与翠翠,天保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傩送也因此离开翠翠驾舟出走。疼爱着翠翠并

为她的未来担忧的外公终于经不住如此打击,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溘然长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个用歌声把她的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翠翠也知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她也希冀,“也许明天回来!”,令人无限感慨。

都说《边城》寄托着沈从文先生“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中刻画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人性美,都有淳良的心灵。翠翠的爷爷老船夫是个淳朴厚道但倔强的老人,首先他撑船从不收人钱,反而经常请人喝酒,买东西时互相推钱,可见他是个多么豪爽的老人呀!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然后,他很疼自己的孙女,一心想要她能找到一个好归宿,也许是性格因素以及对顺顺的愧疚,在天保溺水身亡这一令人心碎的时刻,他在吃了掌水码头顺顺“一闷拳”的怨恨后,那个暴雨雷鸣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终于倒塌,翠翠唯一的亲人,辛劳一生的老船夫在睡梦中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书中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她则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美好的灵魂。在这个依山傍水的自然的氛围中,孕育出了优美健康自然的“翠翠”。她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女,可能由于从未有过母爱以及从小听父母之间的故事的缘故,心里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在此处,沈从文先生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纯情朦胧的心理变化,生动的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对于和傩送的一见钟情,翠翠她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忧郁等待,这是最后导致悲剧的一个原因吧。再说说书中其他的人物吧,比如说作为前清解甲流落军官“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兴旺发达,又因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被众举为“掌水码头”一方豪杰绅士。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受父亲江湖风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锤炼,皆成为江湖“岳云”式聪明英俊少年。两兄弟在对翠翠一见钟情后,都决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执着地毅然站在月夜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在他们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两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船总顺顺更是不计前嫌,收留祖父去世、渡船冲走的翠翠。还有热诚质朴的杨马兵等等,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这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茶峒的美德在这些茶峒人中无不体现的淋漓尽致,无不发扬的光大,无不令人神往。沈从文先生正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的风土人情,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先生笔下描绘的这一副诗情画意,又怎么会不孕育出一辈辈纯朴、诚实、勤劳的茶峒人呢?翠翠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人。但是,沈从文先生却偏偏给这样一个无邪的女孩一个悲惨的结局:天保大老这样一只“水鸭子”竟就那样的淹死在了河里,白塔坍塌、田地冲毁、祖父去世;就连翠翠最心爱的傩送二老也离她而去。然而她无助,她不知所措,她只能等待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作者在这看似美好中设置了这样的悲剧,从另一方面看来,也是一种遗憾的美。翠翠如此纯真善良的孩子,却失去了自己所珍惜的东西,这不能不成为遗憾,但这遗憾丝毫没有损害她人性的完美,反而,失去的遗憾正好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维纳斯正是失去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的确,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就如《边城》这个故事,因为有遗憾才显得丰富多彩,耐人寻味。平凡中往往因为遗憾才会唤醒珍惜;而人往往由于挫折的遗憾才会变得更理智成熟。正如一位伟人讲:遗憾不仅仅是一种缺陷,也是一种美!因为一份遗憾的存在,便多了份悬而未决的门,也许门开了的同时,遗憾的美就不存在了。因此对

待生活,对待自己,我们也不要做急功近利的选择,面对眼前的迷,保留一份遗憾,就拥有着遗憾美,何尝不好呢?

《边城》是一本短篇小说,像是在叙述一处被世界所遗忘的世外桃源,在那片与世隔绝的土地上很平凡的生活正在上演,亲情、爱情及乡民之间互相帮忙、互相关怀的情感,平凡到几乎快令人遗忘这就是生活。故事的细腻感动超出我们的想像。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向来氤氲著一种与世隔绝的氛围,像长长的诗篇,吸引人的不是华丽的外表,而是淳朴的灵魂。看多了现代都市小说,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遗忘了些什么,就在周遭很近很近的地方。在《边城》一书中,我看见了乡下人的质朴、勤奋、正直,还有他们的宽容,这使我倏然的心酸,这让我不禁思考著:在这个纷纷扰扰的社会里,人情变得淡薄如水。太多人戴着伪善的面具,太多人为了追求利益不惜出卖自己的真心。人性该是世间最最甘美的东西。然而在物欲横流的森林里,我们还保留着多少真正纯净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丝纤尘。可是,在大城市中终日奔波劳碌的人却无力去呵护,只任由尘埃将它逐渐掩埋。太多的真性情被封锁在心灵的一角。社会的进步一定会伴随着人性的缺失吗?难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会取代精神生活吗?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反思的问题。就像以前出现的老人摔倒扶不扶和小悦悦等等的问题,都是一些让人心寒的事。难道现在的社会都是世态炎凉,现在的人们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社会上发生的事吗?我不愿相信这是真的。我们拥有了追求的自由,却不再拥有那片盛放心灵的净土,我们也有一座城,却是把自己内心封闭起来的围城。打破坚冰拥抱阳光吧,为心灵寻一片净土,或许我们都可以活的更加轻松,触碰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座“边城”,有一片净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以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所以我还是愿意相信,即使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改变不了人内心最美好感情和最朴实的感动。

再读《边城》,带给我的是感动和心灵的触动,让我产生对人生的思考,更让我放下物质世界的喧嚣,感受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

边城的读书笔记15

周日送孩子学舞蹈,在等她下课的时候随意在运输小学门口的路上闲逛,看到很多卖书的,认真挑选了几本,其中有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回家后先看的《边城》,因为看介绍的时候很吸引我,说是文笔极优美,书里描写的景色很美,充满诗情画意,人物质朴单纯,民风淳朴厚道,就像是人间的世外桃源,是一部极好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是二十世纪仅排在鲁迅先生的《呐喊》之后的一部中篇小说,评价之高可见文章之好了。

更多的介绍我现在已经记得的不多了,只是在后来的几天我只要有时间就在看这本书,很快看完了,却回味无穷。

《边城的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