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通用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全书都是傅雷写给儿子的一封封家书整理而成的,全书呈现出一位如朋友般的父亲写给儿子的书信,他在信中谈学习、谈生活、谈修养、谈做人,儿子有做的不对或不妥的地方他也会“郑重”的指出、分析、纠正,让我深深地体会傅雷先生做人、做事的严谨、认真、细致。
何为家书?古有“家书抵万金”之说,家书即是亲人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它包含着浓浓的亲情。书信中的句句行行,包含着喜悦、忧愁、祈盼、思念,与家人分享、交流。随着时代的进步,家书已经被短信、电话、视频所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更直接、更方便了,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就再也记不清当时发生过的事情以及心情了,不能说没有一丝丝的遗憾。我打开我存放信件的盒子翻看,最近的一次写信还是上中学的时候和远在丹东上大学的姐姐的通信了,姐姐是个浪漫的人,每次写信都会和我分享她在大学的趣事,并会在信中附上校园里的丁香花、银杏叶,信中的我们青涩、懵懂,但也真实,现在翻看,脑海中隐约还有一些当时的印象。
傅雷先生就是通过这样的家书,教育他的儿子说:
“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先要学做人,否则也不会对人类有大的贡献。”整本家书,傅雷先生在教育儿子做人做事上俨然是一位严父,他让儿子立下三个原则:
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
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
不入他国国籍。
爱子教子的精神让人感动。当读到“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你,每天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是为什么”时,我被这段话深深感动了,父母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爱,他们含辛茹苦的哺育、呕心沥血的教导,才能使孩子们展翅高飞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傅聪匆匆回来时已是在傅雷先生的葬礼上了。“我仪表堂堂的归来时,你已去了”、“我给您的回信,远少于您给我的,连关心也是,可我却不曾在意”、“今日,我终究是慢了一步”。傅聪只能一遍遍温习泛黄的书信,从中看到昔日的亲人。读到此处潸然泪下,为那拳拳父爱,也为那未尽的孝心。
所以,我很庆幸,我能伴着我的孩子一起成长,教他做人,教他做事,和他一起烦恼,和他一起欢笑;
我也庆幸我的父母健在,身体健康,不论我几岁,只要父母在,我就是孩子,享受着他们对我的爱。谢谢你们,我爱的人和爱我的。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2书信往来中发现弥拉读书不够,委婉的提醒傅聪,要提醒弥拉多读点书,要傅聪每天抽出一小段时间与弥拉拉拉家常,一方面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整理出头绪,另一方面也是弥拉提高文化艺术、哲学水平。
“弥拉年轻,根基未固,你得耐心细致、孜孜不倦的的关怀弥拉,在人生琐事、读书修养、感情等方面处处观察、分析、思考,以诚挚深厚的爱做原动力,以冷静的立志做行动的指针加以教导、诱引,和她一起进步……在人生艺术中、婚姻艺术中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是你爸爸妈妈最关心的,也是你一生幸福所系。”
在傅聪婚后,不止一次在书信中提醒傅聪要注意家庭的和谐,理性的处理家庭的琐事,包括理财方式,他的最多的还是告诉傅聪如何尊重、爱护自己的妻儿,保持家庭的幸福和美满,从这些纯纯的教导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父亲对孩子幸福生活的指导,更看到一个儒雅的绅士,高洁的品质,和一颗真诚的心,始终保持着对家爱人浓浓的爱意,给自己的家人带来幸福!我想,如果说,婚姻的美满是有诀窍的,那就是如傅雷这样——永远。
带着一颗热气腾腾真诚的心去爱!
放下书卷,掩面沉思:做父母易,做好父母却并不易,每一对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诸多的期待,只是做父母的自己——我们准备好了吗?亲爱的,我该怎么来爱你?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3深夜,伫立窗前,望着那苍茫,深邃引入深思的天空,心中隐隐有一种冲动,精神的饥渴,历史的荒漠,常常会让回忆变得丰富,耐人咀嚼,让我想起我的父亲,想起无处不在的父爱,想起《傅雷家书》。
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其声殷殷,其意绵绵,其情拳拳。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的《傅雷家书》曾先后再版 5次,重印19次,累计发行超过100万册,数字虽不能说明太多,但时间足以证明一切:《傅雷家书》自问世以来已畅销18年。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
然而,这样的爱毕竟又是特殊的,它超越了那种爱加威严式的教导,代之的却是建立在父子心与心相互交流基础上的一种隐没、深沉的父爱。傅雷是“清高”的那类人,在他的骨子里都渗透着这种独特的个性,当他把这种“清高”带到给儿子的信中,却成就了一份“清高”的父爱!
傅雷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孩子在艺术之外所遇到的问题,譬如交友、感情、花销等等。有一句话我一直记着,那就是“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我想:一个人有了它,也便有了整个世界!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4读书就应该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逆境中的慰藉。阅读一本好书是一个人吸取人生养料的重要一步。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的著作。他的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用色彩变化。
书中所学的《傅雷家书》两则让我们记忆犹新。傅雷和傅聪父子,不但是生活上的朋友,而且还是艺术研究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的儿子的每一次心跳。预想着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送着自己惦念和祖国的声音。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启发他的孩子,报效国家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即便自己是普通人,也可以为国家、社会作贡献。每个人都是社会前进的车轮,我们的所作所为、点点滴滴,都与国家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为祖国作贡献,创造美好的明天。
当傅聪忙于演出、练习而时常熬夜,以致精神疲惫,傅雷劝告傅聪劳逸结合,多到郊外或博物馆。“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傅雷用形象的比喻,劝诫傅聪爱惜自己的生命。
傅 ……此处隐藏8979个字……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对国家、生活的热爱,以及他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我从书中读懂了很多。比如“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当我遇到困难时,看了这句话,会马上斗志昂扬。读了“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使我明白无论得失成败,只要努力过,奋斗过,就足够了。读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让我明白有些事不能做得太过。
有一段话一直令我有无限感慨:“其实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完美……”完美不一定全是好事,有块镜子的碎片一直想寻找另外几块碎片,由于有棱角,他走得慢,欣赏了许多美景,但当他找到其他碎片,圆镜子太完美了,但他们看不到风景了。
《傅雷家书》虽是父母与孩子普通的书信,但却影响了很多人,它是永恒的经典。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3长期同父母住在一起的我们,注定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
翻开这本书,本以为只是乏味的叮嘱,没想到却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真情。是的,在父母身边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年幼时他将书中曾有一段话让我刻骨铭心,他说“你提到的完美,其实它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完美。我们用一生去追求,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幻想永无止境,……。”初读这本书时,我认为父子的关系肯定不好,出乎意料的是傅雷为人父,如此细腻,如此用心,他不仅谈论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连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傅雷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的态度和作风。
我们藏在羽翼下,小心翼翼的将一切风雨绝隔,呵护着我们的天真。渐渐长大时他们一定是苦恼的,挡在我们身前怕碍了我们长大,跟在我们身后怕来不及阻拦我们受伤。曾期待我们永不知这世界还有黑暗存在,却又怕我们懵懂不知世事。世间每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如此矛盾,在远和近中,取舍着,徘徊着,寻找一个合适的尺度,而傅雷几乎做到了完美。
在这本书中,我们甚至是忘记了傅雷,他评论家,翻译家的身份。而是带着心去学习他为人父的优点。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部最好的艺术修养读物,同样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育书籍,傅雷夫妇是父母中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并不是一开始就强调成绩,工作,而是先教他们的孩子们学会做人。从傅雷和傅聪的家书中,我们
收获了许多,傅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变了了,揠苗助长的情况出现了。
这本是教子的为人,教子的艺术的作品说,泛黄的纸页中夹杂这清新素雅的气息,透露出弄弄的严父之爱,却被这个时代染上了色彩。一字一句是父亲对儿子的声声叮嘱,是父亲的儿子的声声期盼,文字中透露出父亲的内心。
书中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如此,从书中我还感受到了家长们的用心良苦和他们给予我们的崇高的爱,正如傅雷在信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就这样在两个遥远的国度中,爱依旧,情依旧……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4《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是他们教儿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忆。
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5提起《傅雷家书》总是有点莫名其妙,一些写这些家庭琐碎事的家书,竟能成一本书?但读过一遍后就不再这样想。
《傅雷家书》收录傅雷与其子傅聪,女儿傅敏,及妻子的书信。常人看来十分平常,但就在这看似平常的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股淳朴,真实的感情。特别是父子之情。
读过《傅雷家书》后不免把它与《培根随笔》中的那篇“论父母与子女”相连系起来。培根的笔下,他详细论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这也许是外国对父母与子女的最好的描述。而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对傅聪的教育也似乎像培根所说的那样,也可以说傅雷的教育印证了培根对子女在金钱和人品教导的正确性。
记得《傅雷家书》傅雷给儿子傅聪写的一句话:“先做人,再做艺术家。”对于传统的中国教育来说,实在是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不管是书籍或是电视剧中常常会有这句:先做人,再做什么——的这类话。可见傅雷先生也是一个传统的父亲。
既然是一个传统的父亲,那就当然少不了一个在中国教育史上几千年终而不变且很恐怖的一个动词:“打”!俗话说: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钢!不过,也不排除;棍棒之下出残疾!的家庭暴力悲剧。
傅雷也对儿子在书信中说过一些因管教过严而对不起儿子的话。当然,我不能玩全否认传统教育不好,因为,傅雷先生的确成功了!傅聪成为了著名钢琴大师、傅敏成了英语特级教师。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对儿子的信中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雷即是儿子的好父亲,也是一位好老师!
之所以《傅雷家书》成了一本十分有教育意义的书,在于父亲给儿子恰到好处的严格,不溺爱,即是为人父母,又是为人师表,可以说是父母们的模范了!
正像易中天说过:“子女是中国家庭的中心。”傅雷正是把半生的精力花在子女身上,可以说他就是“父爱如山”的一个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