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时间:2023-01-27 19:38:32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瓦尔登湖》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

梭罗的《瓦尔登湖》闻名已久,据说是对西方世界影响很大的一本书。一直都没有时间静下来好好看看,直到不久之前慢慢翻阅了一些,不免大失所望。

他的《经济篇》我看了两章不到,就从刚开始的欣赏转向了怀疑,批判,最后到了抬杠的地步,以至于读不下去了。

梭罗在《经济篇(一)》里说:

在目前时代,在我们国内,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觉得只要有少数工具就足够生活了,一把刀,一柄斧头,一把铲子,一辆手推车,如此而已,对于勤学的人,还要灯火和文具,再加上儿本书,这些已是次要的必需品,只要少数费用就能购得。

他的意思是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累赘,回归生活的本质。且不说他把手推车归为生活必须品的让人难以理解,我在想如果大家都选择像他一样的生活,那刀、斧头、铲子、手推车、灯火、文具还有书又是由谁来生产的呢?况且他所说的少数费用又是从何而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有人给他提供这些生活的必需品,或是替他交人头税把他从监狱里赎出来;当在瓦尔登湖呆不下去的时候,他可以回到大哲学家爱默生的家里,继续住下去。

而且他的这种想法也算不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两千多年前,老子的道德经有云: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断章取义可以理解为这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一些基本的东西演变而来。就生活用具而言,也有一些最基本的,但我估计二人在最基本的东西的选取上会存在分歧。庄子的《天地篇》中有老翁抱瓮灌园,为梭罗做出了榜样。他们二人的思想已经比梭罗更进一步,将生活中的机巧和人性和大道联系起来。而在梭罗的《瓦尔登湖》一百多年以后,有一个叫王怜花的年轻人,也从古金的武侠江湖中领悟到了用减法生活的处世哲学,殊途同归。

在《经济篇(二)》里,梭罗对于一个商人的生活有如下的描述:

如果你的生意是和天朝帝国往来的,你得在海岸上有个会计室,设在某个撒勒姆的港口,确定了这个就够了。你可以把本国出品,纯粹的土产输出,许多的冰、松木和一点儿花岗石,都是本土本乡的地道产品。这一定是好生意。亲自照顾一切大小事务;兼任领航员与船长,业主与保险商;买进卖出又记账;收到的信件每封都读过,发出的信件每封都亲自撰写或审阅;日夜监督进口货的卸落;几乎在海岸上的许多地方,你都同时出现了似的;——那装货最多的船总是在泽西岸上卸落的;——自己还兼电报员,不知疲倦地发通讯到远方去,和所有驰向海岸的船只联络;稳当地售出货物,供给远方的一个无餍足的市场,既要熟悉行情,你还要明了各处的战争与和平的情况,预测贸易和文明的趋向;——利用所有探险的成果,走最新的航道,利用一切航海技术上的进步;——再要研究海图,确定珊瑚礁和新的灯塔、浮标的位置,而航海图表是永远地改而又改,因为着计算上有了一点错误,船只会冲撞在一块岩石上而至于粉碎的,不然它早该到达了一个友好的码头了——,此外,还有拉·贝鲁斯的未知的命运;——还得步步跟上字宙科学,要研究一切伟大的发现者、航海家、探险家和商人,从迦探险家饭能和腓尼基人直到现在所有这些人的一生,最后,时刻要记录栈房中的货物,你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上。这真是一个辛苦的劳役,考验着一个人的全部官能,——这些赢利或损失的问题,利息的问题,扣除皮重的计算问题,一切都要确实数字,非得有全宇宙的知识不可。

在梭罗所处的时代,现代的企业管理还没有成形,所以他对于一个成功商人的理解是一个全才,而且需要辛苦的劳作。尽管如此,我甚至怀疑梭罗是否体验过或者近距离观察过一个商人的生活。因为他对商人的这一番描述,完全像是一个他臆想出来的形象。

梭罗喜欢孤独,所以他曾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但这是在心上人艾伦离开,哥哥约翰英年早逝之后,所以不免带有一些逃避尘世自我封闭的意味。梭罗在瓦尔登湖过了两年隐居生活,仿佛佛家的坐禅,寻求内心的平静安宁。但是这种虚无的寂静是否能带来内心的安定很让人怀疑。《卧虎藏龙》里,李慕白和俞秀莲有一段对白:

"这次闭关静坐的时候,我一度进入了一种很深的寂静,我的周围只有光,时间,空间都不存在了!"

“你得道了?"

“因为我并没有得道的喜悦,相反的,却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这悲哀超过了我能承受的极限。我出了定,没办法再继续。有些事..我需要想一想.”

“什么事?”

“一些心里放不下的事。”

最后李慕白死在了碧眼狐狸的毒针之下,临死之前,他放弃了炼神还虚的机会,对俞秀莲来了段最终的深情告白,这样的李慕白比一个长生不死的剑仙李慕白更让人欣喜。我想梭罗也是有放不下的事,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城市。

梭罗的隐只能算是小隐。古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里的隐,并不是逃避人世,而是回归内心的宁静,不随波逐流,和光同尘。小隐者如竹林七贤,避居山林,寄情诗酒。中隐者如《刀锋》的主人公莱雷。在经历了漫长的阅读、思索和寻求后,莱雷选择了做一个出租车司机来安度余生。而能达到大隐的境界的人寥寥。大抵是位居高位,在权利,金钱,美色的诱惑下,能守住本心何其艰难。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还当过皇帝的老师。但是据宋人叶绍翁的《四朝见闻录》记载,朱老夫子“引诱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与官所,则与偕行,谓为能修身也,得乎。”后被人弹劾,这个老流氓赶紧上表请罪:“草茅贱士,章句腐儒,唯知伪学之传,岂适明时之用”,传为天下笑谈。而《天行健》里的楚休红从百夫长直到三军统帅都能信守“兵凶战危”的用兵理念,不妄动刀兵。在残酷无情的战场了经历了这么久,却没有因杀戮而迷失本性,实在是难能可贵。他的佩刀上的刀铭:唯刀百辟,唯心不易,为他的这种坚持做了绝佳的注解。另一个则是《天龙八部》中的无名老僧,无论是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扫地僧人,还是第一大派的掌门,都能无改内心的宁静修远。他们可谓达到了大隐的境界。

梭罗最终有没有找到内心的宁静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他回到城市后,积极投身于废奴运动,直到因肺病辞世,这件事情做的比他写的这本书漂亮的多,也让我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以后有时间且心情好,可以考虑把这本书读完,然后来个否定之否定也不一定。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2

1、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2、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 ……此处隐藏15415个字……的世界,驾一叶扁舟于湖上吹笛,亦或是一个人垂钓湖边,悠然自乐,梭罗就好似中国古代的隐士,与山林之中自寻乐趣。“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来,而生活的方式就有这样的多。”在今天这个忙碌的时代,每个人仿佛也都被一种叫做生活的网给笼罩,无形却更是致命,梭罗的笔下的世界就像一个望远镜,让你沉浸其中而内心渐渐平静。

虽说梭罗所写自然之景占了书的大部分篇章,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点点哲思也都包含在其中,所以,《瓦尔登湖》切忌浮躁,要慢慢地看,细细去品读。

一亩荒地,简陋木屋,梭罗抛弃工业时代城市的便利,选择与自然为邻,他睿智的看到了工业时代中物质对人们精神的创伤,于是他选择独居自然,于质朴中询问自己的内心,简单而朴素的琐事占据了他书中的篇幅,返璞归真,最简单的道理去也是往往最难做到。但他感性也同样理性,他有着对工业时代社会和经济的敏锐洞察,他并不排斥工业革命给人带来的成果,他思索的是我们总是用错误的方法和态度去对待科技,让科技为我们戴上了手铐,脚铐。这些思索在今天这个价值观更加多元化的社会也同样值得探索,人们的精神危机仍不容乐观,空虚与迷茫时刻会充斥着大脑,不如进入瓦尔登湖畔来一次灵魂的洗礼。

梭罗是幸运的,也是勇敢的,我们固然不能说有这般果断与毅力抛弃城市的便利。但是也可从其中寻觅出点思语。亦或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通病,被物质裹挟的人们总是太急于求成,这本书便像是一座桥梁,让你与方寸之地更近。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4

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已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书中,他描写到,他的工具仅有一个斧头,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坚实得足以避风挡雨的小木屋。原来,找着住的地方,是那么简单。随后,这间木屋的前后填充了他自种的蔬果地。原来,填饱肚子,是那么简单。再后,他不定期地用这些收成去和村民物物交换,原本空旷的屋子由此装点得颇具姿彩。原来,构筑起一个心灵的港湾,还是那么简单。

这一点,正是梭罗与陶渊明不相似的地方。陶渊明如此沉浸于对生活的幻境。他的清高孤傲,落落寡合,不是世间每一个人能够企及的。但之我见,这其间,却缺少一种源于心境底部的朴素与淡泊。而梭罗则不然,他明确自己简朴的生活所需,并用自己的双手却为自己尽可能简单地创造出这些。从而腾出时间来,坐在湖畔,畅然呼吸,定神观察,贴身倾听,沉静思考。老子便曾这样说过,道,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或既是唯心,又是唯物。二者绝不可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两年又两个月里,仅用很少的时间凭借自己的双手维持生计,而将大部分时间用来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后使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梭罗面对着湖,眺望着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变为理性。

纵观阅读全书的过程,梭罗在我的印象里,已不再那般强调“避世”的概念。梭罗来到湖畔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余两天——他仿佛为自己掐准了秒表一般,准时告别。他能意识到自己何时不再需要继续地沉寂,于是,“到时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才使自始至终的湖畔生活统一地联结成一片,而且句号完满——还是那么简单,而没有造作和伪饰,也没有对生活的消极。而这恰是《瓦尔登湖》这部著作的本质、关键,以及可贵。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

梭罗的独居并不让他感到孤独难耐,除了思考这件事让他忙碌外,还在于他钟情自然的程度近乎狂热。

他的超验主义哲学在他对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他认为人们一辈子为了多余的财富和贪婪的物欲去工作是愚蠢的,是对造物主的亵渎,他希望人们卸下身上无谓的负累,去尽情享受自然,于是他发出这样的呼喊:“去钓鱼打猎吧,尽管去更远的地方,趁着年轻,你要纪念你的造物主、尽管无忧无虑地在黎明苏醒,踏上探险的征途。尽情享受大地吧,但别占有。

世人往往缺少冒险精神和信仰,所以他们忙于买卖经营,过着奴隶般的日子。”我常常惊异于梭罗描绘自然的能力,语言精妙绝伦,却毫无矫揉造作的嫌疑,字字句句都让人被他对自然发出的由衷赞叹吸引,并有种立刻不带分文,不携行囊地向自然狂奔的冲动。

一抹晨光可以让他倾情讴歌欧若拉女神,一滴露珠可以让他看到青草的真情,他可以煞有介事地拿着放大镜匍匐在草地上当一场蚁群搏斗的热忱的看客,为其中受伤的败将扼腕,并致像悼念英雄一样致以敬意。

他这样去描述一条狗鱼在湖面捕获一只虫子:“有条狗鱼虽然只是在不是湖面上的一只虫子,却很明显打破了整个湖的安宁,于是这个简单的事实,这起水族界的谋杀案,就如此被精美得让人称奇的波纹公之于众。”雨后的彩虹让他兴奋地感叹自己仿佛是上帝的选民。自然的四季每一季在他眼里都有看不完享不尽的风景,他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让他在俗世是孤独的智者,是逾越规矩的浪子,而如果回归自然,他更像是大自然里最安分宁静的公民。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